第4期(总第4期)

海南建设需要“四航速度”——海口港新海港区一期码头工程建设侧记

日期:2016-01-15 浏览:3579

                                          文/卓 远
    “建设施工单位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按照海南省政府的要求半年多就完成项目工程量的一半以上,满足了码头开港的条件,为海口乃至海南做了一件大好事,海南太需要‘四航速度’了,海南省政府感谢你们。”这是海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毛超峰于2015年11月27日参加公司承建的海口港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试运行活动时,对建设施工单位负责人说的一段话,这是对公司海口项目部全体员工团结一致、克服困难,顺利实现码头开港所付出辛劳的充分肯定。
    该项目是海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征地拆迁等原因,施工进度缓慢。2015年5月底,海南省、海口市两级政府及业主单位为了及早解决海口市区交通拥堵问题,尽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决定在2015年底码头开港运行。项目部接到任务后,面对紧张的工期,果断迎难而上,此后几个月,工地上忙碌的劳动场面和机器的轰鸣声、轰隆隆的钻机声、清脆悦耳的钢铁碰撞声,交织成一首昂扬的交响曲。
    分秒必争每一天
    从迎着海口朝阳的早晨,到烈日炎炎的晌午,再到繁星笼罩的夜晚,随处可见项目员工和分包队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的身影,热闹的作业场面让临近海口市的这个小渔村充满活力。
开港时限一定,项目部立即对如何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作出布置:务必用三个月搞好码头主体工程,面上土建工程同时施工,调动补充技术人员、分包队伍以及设备,重点分项工程实行24小时三班倒作业。2015年5月末,项目部便吹响了大干90天完成码头主体工程的攻坚集结号。
6月初开始掀起了赶工高潮。6月的一天下午,在码头前沿现浇胸墙工地,为了抓紧时间捆扎钢筋,20余名工人衣襟早已湿透。“工期紧,得争分夺秒。”项目部常务副经理陈剑每天守在工地与现场人员并肩作战,在他心中,9月初能拿下码头主体工程意义重大。
    9月9日上午11时,在刚刚封顶的港区客运站,工人们正在加紧门窗安装和装饰,分管技术员韦勇一直在现场忙着协调指挥,没有半点懈怠,“一切都是为了抢工期。”从基础打桩到承台施工、主体钢筋混凝土作业,韦勇都亲自控制每一环节,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像韦勇一样,许多技术员每天对着图纸、方案起早贪黑地处理施工事务。
     “在施工中投入的船机设备有起重船、炸礁船、挖泥船、驳船、挖掘机、装载机等30余台,机器在作业过程中不出现故障是不可能的。”机务部长詹裕荣就算是在热辣的午后,都会带领部门人员奋战在施工一线,做好维护和保养等管理工作,保证施工生产不受影响,黝黑的皮肤和认真的态度让大伙都戏称他是“黑牛”。
    兄弟“抱团”齐攻坚
    2015年9月11日码头主体工程完工后,项目部20多个年轻员工在一起庆祝,热泪盈眶地唱起了《兄弟抱一下》。“这首歌唱出了我们这班年轻员工这三个月以来的辛酸。”负责灌注桩施工的技术员赵晓军动情地说 ,“我们90后员工是现场主角,过程中大家心里有些波动,但最后把工程干出来很开心。”
     “项目的每一点点推进都凝聚了项目部所有人的心血。”项目部副书记黄冠说,作业面大、分项众多,如何保证质量安全,如何把握机械设备的正常交叉运作,这需要克服的困难真是许许多多。“大家一齐克服困难,三个月完成码头主体工程,完成产值2亿多元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个任务终于完成了。”
    升降桥基础灌注桩施工工作面全部是抛石棱体,灌注桩直径2.2米,共72根,在赶工行动前打了3根 ,一根要用15天,原因是踏孔棱体缝隙多容易漏浆,冲孔过程中经常导致长锤速度缓慢,为了解决进度慢的难题,项目部总工黄炜、副经理卢国云多次深入现场,最后采取增加混凝土用量,造浆过程中加入水泥,提高护壁效果,这样便解决了漏浆问题,改变后5、6天打一根,同时要求分包队伍从5台打桩机增加到9台,72根灌注桩提前20天完成。
     “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以来没如此辛苦过,同时有二十多个工程分项点,安全监督管控压力和难度大,每天都要逐一查巡,这几个月,安全部三个人白天黑夜不知走了多少公里路。”项目部安全部长麦增涛常感叹道,“还好,辛苦是辛苦,赶工以来确保了零事故。” 
    2015年11月20日新海一期项目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顺岸码头、5个突堤码头、护岸、防波堤、港池疏浚、陆域形成及地基处理等11个单位工程能在这么短时间完成并且能保证工程质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海南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管局水运科科长阮琼琦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