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总第5期)

建立安全管理“大数据” 变抽象管理为量化管控

日期:2016-04-21 浏览:3235

                                  文/李威
    互联网时代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它可以为每一个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领域,要想现场安全管理受控,我们也需要建立安全管理“大数据”,可以理解为安全管理过程的量化体现。具体来说就是把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安全管理工作数字化、具体化、精细化。至于怎样建立和利用好安全管理的“大数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基础是精细统计各项安全管理过程数据。基础管理数据需要囊括到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如事故隐患、违规情况、培训人次、检查次数、会议次数等。而对这些基础数据的统计除了全面准确外,还要精细化,比如说,今天在现场发现了几位员工在作业时没戴好安全帽,而统计时除了统计人数,更要甄别出哪些员工是第几次犯同样的错误。只有做好了过程数据的精细统计,才能为建立安全管理“大数据”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是做好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对于统计到的各类基础数据,我们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分析处理。通过对这些统计图表的分析,形象展现现场安全管控的实际状况,查找薄弱环节,为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提供关键依据。所以说,做好各项基础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是建立安全管理“大数据”,并让其发挥效能的关键步骤。
    目的是让安全管理“大数据”指导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管理“大数据”的根本目的是确保现场安全生产,为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强有力的说服依据。比如说,你告知一名作业人员“你在本周第3次被发现不戴好安全帽作业”,与不断提醒他“你需要戴好安全帽作业”相比,前者的效果显著高于后者。
    因此,作为一名基层的安全管理人员,我们需要建立安全管理“大数据”,这样,我们才能在繁杂的现场安全管理过程中,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才能变抽象的安全管理为量化的安全管控,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