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总第7期)

安哥拉的“中国通”

日期:2016-05-16 浏览:3437

                                安哥拉总项目部  李腾腾
    2016年1月29日,北京,在中国交建首届优秀外籍青年员工座谈会上,来自亚、非、欧、南美4大洲的10名优秀外籍员工获得了2013至2015年度优秀外籍青年员工称号,其中有一个满身洋溢着热情舞蹈细胞的熟悉身影,接过奖章,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就是安哥项目部本土雇员Ilidio。
    Ilidio,中文名伊利。十年前的他,未曾料想他的生活同万里之外的中国会有多少联系。十年来,他相继参与了安哥拉多个码头工程项目建设,讲着一口蹩脚的中文,也能准确理解中国工人的需求,并协助处理;工作内容颇为丰富:翻译、安全事务、采购、外部关系协调、商务洽谈等,却也成天乐呵呵的,效率还极高,是安哥拉的“中国通”。

    信任危机破冰器
    2006年,四航局初次进入安哥拉,当时的安哥拉处于战后重建初步阶段,物资匮乏,对进口高度依赖,连洗衣粉这样最常用的生活用品都无法自给自足,机械配件、工程物资等更是匮乏。刚经历过长达27年内战的安哥拉,人心惶惶,开着公司的车携带采购款潜逃的当地工人不在少数,引起了中国公司对当地工人的信任危机,但是,伊利却用他的行动,赢得了项目部的信任。
    伊利身兼数职,却从没有展露出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的神色。他说,工作效率高是中国公司的一个特点,他总是随身带有一个记录本,记录下每天的待办事项,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分级,制定日程,按计划行事,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谈起伊利的高效工作,机务部彭部长最有发言权:“刚开始,机务部事务繁多,有的同事需要用车却调动不过来,多亏了伊利的妙点子啊,大伙用车方便了,与当地司机的沟通也变得容易了。”伊利建议需要用车的同事在前一天填好出门申请单,由他帮忙协调当地司机。
    伊利擅长与人打交道,总是能买到中国人买不到的东西。洛比托项目炸礁需要采购大量炸药,而炸药属违禁品,受到当地军方的严格控制,不得私自购买和运输,必须由单位提出申请、到警察局备案,需要与多方交涉,且存放炸药的仓库在深山老林里面,路况艰险,往返一趟往往要数十个小时,期间还要接受军方层层盘查,容不得一丝的疏忽。没有哪个中国司机愿意接下这个“硬骨头”,项目部一筹莫展之时,伊利主动请缨,充分发挥当地人的优势,把18吨炸药一车一车地拉回项目部,解决了项目的燃眉之急。
    “炸药运送”任务的出色表现,令Ilidio的名字更加响亮,连咨工都伸出大拇指赞道:Good man!

    危机处理必备利器
    安哥拉治安形势欠佳,移民局、警察局及海事局经常随意执法。每次遇见这种情况,中国同事们总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伊利。
    “伊利,我实在是想不到还有谁可以帮我了!”
    “别慌,把电话给警察,我来和他说。”
    伊利时常会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为此他的手机几乎365天、24小时都在待机状态。
    “那次在路上,我真的慌了,多亏了伊利!”司机张师傅有一次在半夜一点钟去洛比托的路上突然被几个警察拦下,鸡同鸭讲一番后,警察没有丝毫要放行的意思,张师傅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伊利打了电话,“他手机里和警察沟通了一会,警察就真的放我走了。”这件事只是伊利项目处理危机事件的一个缩影。
    每个到安哥拉的中国人,出关时难免“一波三折”,常碰到行李被查扣的情况,项目部空运的金属配件往往是“必扣件”,而空运携带的配件一般是现场急需的物件。伊利从开始接机的那天起,就想方设法做到以最快的速度提出行李,每当他出马,周旋于海关各个部门之中,总能一次又一次顺利的将紧急物资带回项目部,如今伊利早已成了项目部出关“必备利器”。

    项目本土化助推器
    战后安哥拉就业率极低,虽然许多当地人一贫如洗,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享乐主义。当地劳工没有积蓄,打一天工赚到钱就开始享受,没钱了再出来打工。在节假日加班,对他们来说简直不可理喻。
    当地工人的不愿意、不配合给项目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伊利深知自己作为翻译,建立当地工人与中国员工沟通纽带的职责。“我相信他们会习惯这种工作方式的,因为这将会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伊利主动请缨,一起参与到组织当地工人展开培训的工作中去,辅以各种针对出勤率的奖惩措施。一番努力下,当地用工的培训及管理制度也一步步建立起来,并沿用至今。在当地工人的培训中,他会把自己对企业精神的理解向当地劳工讲解宣贯,历经几年时间,当地劳工的观念已经改变,开始明白他们的努力也是项目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见证了大家的努力为安哥拉的经济和交通领域带来的改变后,也理解了“四海为家,开拓为志”的企业精神,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工人逐渐成为了“中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