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总第12期)

新思路铸就中非“新传奇”——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刘建家先进事迹

日期:2016-12-01 浏览:2241

文/ 金燕  吴丽虹 

    “为公司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是我的本分;得到业主和当地人民的肯定,是我的荣幸。”喀麦隆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刘建家,一名军转干部,用铮铮军人之势表达了自己为工程、为党建工作做奉献的决心。 

    自1993年至今,他的足迹遍布重庆、宜宾、喀麦隆、防城港……对工作兢兢业业、高度负责的他,在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不断创新项目部党建工作模式,对安全维稳工作竭心尽力,为员工开辟了美好的家园。

新辟“大海外”思路  筑牢党建基础

    2011年6月,喀麦隆项目部入场初期,人生地不熟、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给项目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家远万里,员工的心里不免动摇起来:能在这片黑皮肤的土地打下四航的天地吗?

    年已半百的刘建家凝望着空凉的土地,不见忧愁却见似火的建设热情。刘建家大力新辟了“大海外”党建工作思路,建立了“七不准”行为准则,在规范员工言行举止的同时,展示了企业良好的文明形象;针对海外项目党员流动性较大、人员分散的现状,他建立了党员信息库,将项目部劳务派遣党员、合作队伍党员等单位流动性党员一并归入管理,及时更新转移组织关系,确保党员管理不脱节,并共同开展支部党员大会、组织生活等学习教育工作,引导员工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一步一步地夯实了党建基础工作。“刘书记就是带领我们奋勇前进的‘火车头’,他让我们感受到了组织的力量。”分包队伍党员说。

融合中非文化  夯实安全防护墙

    说起非洲的治安状况,刘建家不由得挠了挠头,员工们成日里心慌着呢。为解决这一问题,刘建家多次走访大使馆进行沟通协商,得到了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特批,一支由40名特种兵组成的特种部队BIR驻守到克里比深水港项目,成功地将国内开展“警企共建”的经验引用到当地。针对内围的当地员工自由散漫、工作懒散、不服从安排的治安管理工作难题,他又继续到政府部门软磨硬泡,一支由8人组成的宪兵队伍进驻到了项目营区。很快,当地保安公司在刘建家的奔波下,又被聘请到了安全部门做安全管理工作。“有了这三层的防护,我们的安全万无一失,都能安心工作了!”项目部员工开心地说。

    安全防护墙树立后,为拉近与当地的距离,刘建家继续走访当地政府、新闻媒体,加强了解当地文化,并大胆融合中国文化、企业文化、集团精神及当地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宣贯方式,在营区外墙上设置了160多米长的中英法图文展示的文化知识长廊,塑造了具有西非区域特色的窗口形象;通过组织项目部员工身穿印有企业标识的文化衫、手举企业旗帜参加当地五一大游行活动,大大提升了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根据当地村民的困难诉求开展经常性的困难补助活动,利用自有钻井设备,开挖生活用水井,免费为村民铺设、维修电线,解决村民生活用电、用水等难题,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一致好评及当地媒体经常性的走访报道,企业美名在当地得到了迅速传播。

 弘扬“南泥湾”精神  共建美好家园

    项目部建设初期,无水无电、资源紧缺,加上持续高温,商务部部长因疟疾倒下了,紧接着每天都有三到四名员工跟着倒下,疟疾的阴影如同雾霾一样笼罩在整个项目部的情形深深地刻在刘建家的脑海里。“必须给员工一个家的保障。”这一想法深植在了刘建家心底。

    刘建家一直未放松项目部应急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工作,经多方沟通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了定点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常见疾病与预防专题讲座、会诊,员工心里的雾霾慢慢地消除了。员工健康医疗得以保障,陈建家又瞄准了项目部那片荒芜的沼泽地,只因项目部从500多公里以外的农场采购回来的蔬果不仅品种单一而且大部分已经腐烂、变质,严重影响员工营养的均衡。他一鼓作气,带领员工发扬“南泥湾”精神,将沼泽地改造成占地达70亩的菜园子,种植蔬菜品种40余种,固定存栏生猪40余头,鸡鸭鹅火鸡等1000多只,开挖了鱼塘,实现蔬菜自给率100%,肉类自给率80%。员工们不仅吃上了新鲜蔬菜,每年还节约成本达200万元。同时,项目部营区内建设了篮球、足球场等10多种运动场地,开设员工健身馆、露天电影院等,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员工建设了一个美好的家园。

    辗转回到国内防城港项目部后,刘建家继续发扬海外党建工作的创新精神,首创了“周末党员顶岗”活动,在生产一线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党员甘于奉献的带头示范作用,保障了现场一线工作人员周末得以休息。在管好党员队伍的同时,他通过调换岗位、经验交流等方式,为各岗位年轻技术干部搭建平台,并开展“每月之星” “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青年人员积极进取。在他的带领下,各岗位青年骨干迅速成长,项目部未发现一例违法违纪现象,项目党建工作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