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总第20期)

中国工匠精神在喀麦隆闪亮---------记“全国工人先锋号”喀麦隆质量管理小组

日期:2017-08-14 浏览:2488

文/龚剑  吴丽虹

在非洲中西部,位于大西洋几内亚湾畔的喀麦隆共和国热带雨林素有“地球之肺”的美誉,奔放的中非土风音乐舞蹈享誉世界。然而,对三公司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项目部工程质量管理小组来说,面对的不仅是独特的自然之美和浓烈的异域风情,更多的是艰苦和挑战。

 

异域拓荒  劈路前行

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一期工程是喀麦隆政府与中国政府加强全面合作的标志性项目,是“中国标准”在中非推行的桥头堡工程,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20116月,喀麦隆项目部开始该项目的建设。然而,施工区域被莽莽的原始森林覆盖,施工现场一公里外无路可行,施工所需的路桥、通讯、营地等等全无踪影。在项目总工饶华亮的带领下,项目人员当即用敲惯键盘画惯图纸的手,抓起利刃,劈路前行……

隆重的开工典礼后,项目领导班子带着年轻的团队开始策划施工技术方案。经理杨建冲提出:“要让‘中国建造’的形象在此一炮打红!”随即项目部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杨建冲、饶华亮等人担起重任。

万事开头难,这支团队拓荒行动一开始便遇上了磨合难题。在与咨工、业主打交道时,饶华亮发现对方往往耸肩摊手:“饶,我支持使用中国标准施工,但首先要让我明白中国标准。”饶华亮当机立断,组织人员在最短时间内逐条逐句翻译出最新中国标准的英文版,还做了大量的细化诠释标注,制定了系列交流培训活动计划,每周组织工程专业英语及口语培训,并经常邀请业主、咨工专家一同参与项目技术讨论、讲解管理程序等。半年下来,中外工作人员迅速磨合,“中国标准”在异域生根,工程施工、验收逐渐顺利起来。

 

恶劣环境  历练意志

喀麦隆每年雨季长达6个月,年降雨量超2000毫米,晴朗的施工期尤为宝贵,加上物资匮乏、人员不足等不利因素,客户及社会各方均对这一工程表示担忧。对此,质管组坚持强化现场施工管理力度,确保项目履约,客户满意。

烈日下,组员们不得不裹得严严实实以防灼伤,尽管如此,长期的太阳暴晒,质管组唯一的年轻女组员梁剑红原本白净细嫩的皮肤变得又黑又粗。雨季被淋得浑身湿透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蚊子“狂轰滥炸”随时带来疟疾的威胁。由于防蚊等卫生条件有限,连身体强壮的饶华亮和张少华都有多次“打摆子”的经历。

加之,雨季里道路极度泥泞,不但令重型施工机械寸步难行,还带来了日常食物补给的困难,尤其是新鲜蔬菜,要从200多公里外运回。针对这一难题,项目部开辟出一片土地,采购大量菜种种植,养殖各类家禽。在大家的自力更生下,荒地逐步演变为小农场,食物供应短缺得以缓解,员工的营养得到了有效补充。

 

千方百计  匠心智造

尽管困难重重,但项目员工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严格施工,浇注精品工程。在工艺优化方面,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质管组都组织施工流程专题钻研:施工中将前墙模板两块合为一块,侧墙模板三块合为一块,减少了起吊次数,节约了人力物力;将堤心石的护面块石理坡施工与扭王块安装作业同步进行,减少了风浪对防波堤的冲刷破坏;沉箱安装期间通过对大量潮水数据记录的分析计算,优化了沉箱安装方案……到工程完工时,他们不但提供了客户满意的精品工程,还填补了当地潮汐数据的空白。

质管组对每道工序都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对部分需连续作业的分项工程,逐块模板、逐根钢筋、逐个螺母随报检随验收,有效地杜绝了因工期紧张而牺牲质量现象的发生。

在艰苦的施工环境,组织科技攻关破解质量难题,成了质管组的重点工作。因当地缺乏施工需要的淡水河砂而改用了机制砂,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凝土面层起粉、脱皮等现象。饶华亮马上叫停道路面层施工,组织质管组开展技术攻关。经过11次的会议讨论,近4个月的反复试验验证,改进机制砂配料、抹面等工艺,确保了专项技术在精品工程上的成功运用。

这批四航建设者,匠心智造的工作精神换来了累累硕果:QC成果《提高机制砂混凝土面层光洁度》荣获2014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减少挡浪墙表面裂缝》 QC成果荣获2015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他们参与的中非首个项目在喀麦隆一炮打响,劳动竞赛活动、履约能力及满意品牌得到了客户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为中国交建进一步开拓中非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